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第三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深圳開幕

2019-01-11
作品《雲骨竹柔》,以竹為材料,設計師利用計算機模擬雲的形態。記者毛麗娟 攝

作品《雲骨竹柔》,以竹為材料,設計師利用計算機模擬雲的形態。記者毛麗娟 攝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毛麗娟)苗繡、紫砂等傳統工藝的活化,HEXA六足全地機器人、小黑俠等科技藝術融合產品,歷史記憶保留、舊區改造更新的城鄉營造……1月11日上午第三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開幕。展期從2019年1月11日持續至4月6日,該展每三年舉辦一次。

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的第一和第三層,八大設計版塊以各具特色的展覽「語言」呈現。傳統活化、形象傳播、中國智造、科藝融合、智慧城市、城鄉營造、質量空間、友好小區 8 個版塊的 82 個案例 352 件(組)作品和方案全部向觀眾開放,全面展現出新時代中國設計、公共藝術的總體面貌,講述了新時代中國設計、公共藝術與新生活的關係。在持續近三個月的時間裡,觀眾可以通過這些設計觸摸時代脈搏,聆聽設計故事,感受美好生活。

「傳統活化」,重新發現傳統、認識傳統。記者毛麗娟 攝

「傳統活化」,重新發現傳統、認識傳統。記者毛麗娟 攝

記者看到,苗家的織娘將織布機搬到了現場,莫干山的村莊化身為創意別墅社區,北京的老胡同變為了有記憶的「胡同花草堂」,總是用來被焚燒導致污染環境的秸桿做成了有觀賞性的秸桿塔,《韓熙載夜宴圖》中彈琵琶女子的窈窕身影動了起來,傳說中的海市蜃樓在西北戈壁中真正立了起來,嬰兒吸發理發剪可以吸納寶貝的碎發,海爾小U機器人成了孩子的「小夥伴」……

此次大展的總召集人杭間表示,第三屆展覽進一步完善和加強了從第二屆開始的 " 案例 " 概念和方式,突出問題導向,將設計和公共藝術置於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總體框架中,關注其社會責任及背後的人文關懷和文化價值,凸顯 " 創新引領 " 與 " 生活關懷 " 的理念。

他稱,「這些經過精挑細選的案例都是懷抱善意的目的,著眼於解決當下的問題。我們嘗試呈現三年來中國在設計文化方面的追求,更側重設計文化價值的挖掘。」

「傳統」創造性結合當代社會文化

品質空間《水榭》,反映中國人居住的環境觀念。記者毛麗娟 攝

品質空間《水榭》,反映中國人居住的環境觀念。記者毛麗娟 攝

本次展覽以 " 新時代 · 新生活 " 為主題,以全面展示新時代中國設計和公共藝術在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方面的積極探索和優秀成果。

作為一種發端於工業文明的改造生活的行為,現代設計本身的傳統建立在以歐美為主導的大工業生產背景之上,但是設計是生活方式的藝術,作為「在地」的物質生產,它最終要滿足區域文化和多樣性生活的需要。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輝煌燦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中國設計師和消費者,中國設計也必須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重新發現傳統、認識傳統,將其與當代社會文化進行創造性結合,本土設計、東方設計、新中式等中國風格的設計漸趨活躍。

嘉賓參觀展廳。記者毛麗娟 攝

嘉賓參觀展廳。記者毛麗娟 攝

由策展人吳海燕、楊冬江帶來的一系列案例匯聚了傳統工藝活化、傳統形制活化、傳統材料營造空間、中國古典生活美學重構等作品。鮮活生動又多樣化的設計,為傳統經典注入當代活力,體現東方人文思想的開拓性與創造性。

伴隨國家的強盛,中國設計在國家一系列「主場外交」等活動中積極參與視覺設計、室內及環境設計、活動系統整體設計、禮品設計等,取得了豐碩成果。如何通過設計更好地傳達國家形象也是此次大展的思考所在。

在「形象傳播」版塊,可以感受到設計在其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部分的優秀作品,超越了一般概念化的解讀或圖解,逐步探索出一條有效傳播的路徑。

例如,G20杭州峰會形象設計中代表連接和溝通的線條與橋樑,2018年上合組織峰會設計中的青島元素;又如2022年亞運會會徽的設計對「勇立潮頭」的精神呈現,這些作品代表了國家在國際舞台的設計面貌,是國家文化和軟實力的自信體現。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設計活動的規模和水平也有了飛躍式的發展。中國設計逐漸開始形成基於千年文脈傳承的東方視野,並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形成品牌效應。由策展人顏為昕帶來的設計周/設計活動案例,從本質上探尋本土設計的價值與意義。

聚焦美好生活 「回憶殺」與「黑科技」展品交匯

圖為中國最新式高鐵的設計模型。記者毛麗娟 攝

圖為中國最新式高鐵的設計模型。記者毛麗娟 攝

設計如何改變生活,生活又如何促進設計?在第三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上,市民將通過8大板塊82個案例,直觀地感受到新時代中國設計、公共藝術的總體面貌。「回憶殺」與「黑科技」展品在這裡交匯,這些或溫暖、或高科技、或新潮的設計展品,生動地講述著新時代中國設計、公共藝術與新生活的關係。

在這些案例中,觀眾可以看到反映設計界重新發現傳統、認識傳統,將其與當代社會文化進行創造性結合的探索;也有通過視覺設計、室內及環境設計、禮品設計講好中國故事的展示;同時有高鐵等設計在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增強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的重要價值;此外,在日用產品、人工智能、基於互聯網的新服務模式等方面,設計也將新技術及時轉換成為服務生活的產品,服務人們的生活。甚至,中國設計和公共藝術與城市發展需求相結合,在打造城市藝術景觀,塑造城市人文形象,提升城市空間品質等方面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有人說,設計鏈接了每個人的創造潛能和世界可能的變革。「為一個更好的世界而創造」,讓設計充滿了使命感。在此次大展中,方方面面都呈現了高度而自覺的文化使命和擔當。

中國智造版塊展出各種最新科技產品。記者毛麗娟 攝

中國智造版塊展出各種最新科技產品。記者毛麗娟 攝

「城鄉營造」版塊旨在探討新時代的中國設計和公共藝術,為城市更新發展、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在城鄉空間營造、城鄉產業轉型、地域文化發展、歷史記憶保留、舊區改造更新、區域活力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價值引領作用,增強人們的幸福感與歸屬感。

城市記憶案例關注了城鎮變遷史。深圳中心區域的南頭古城有1700 餘年的建城史,近百年來逐漸被忽視、遺忘。都市實踐從梳理古城歷史信息入手,提取古城文脈,採用「以介入實施為導向、由點及面漸進式激活、以文化活動促進古城復興」的發展模式,通過重塑古城文化和空間系統喚起當地居民的歸屬感和環境自覺,為深圳的城中村改造提供了不同的樣本。

城市空間案例提供了微胡同、胡同花草堂、大院胡同28號改造等聚焦城市「微空間」的作品,探討了藝術家、設計師主動介入,從而讓社區更便利;百鳥林公共藝術裝置、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非遺扶貧與傳統工藝工作站則將助力非遺手工藝資源向生產力轉型,推動鄉村振興;特色小鎮的系列案例以及采風式鄉村體驗案例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活環境和條件,更將公共藝術嵌入鄉村。

融合了傳統製造技術與現代科技的新式設計面料。記者毛麗娟 攝

融合了傳統製造技術與現代科技的新式設計面料。記者毛麗娟 攝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李群現場致辭時表示,希望第三屆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的舉辦能夠進一步凝聚起中國設計與公共藝術的創新力量,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具有建設意義的途徑和方式,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出新的貢獻。

責任編輯:之袁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