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寄賣二手時裝,讓舊愛成為別人的心頭好。」在香港灣仔鬧市的集成中心商場,一家名為GREEN LADIES的店舖的宣傳語吸引記者駐足。細看之下,才發現這家貨品琳琅滿目、陳設靚麗的店舖,竟然是家二手衣售賣店。
在號稱購物天堂的香港,每天都有大批消費新品被購買,同時也有大量消費品被淘汰或廢棄。這些更替下來的消費品,往往並不老舊,只是在時尚浪潮「驅趕」下而遭棄置。如何處理這些棄置品,既令物主頭疼,也給環境帶來很大壓力。
近年來,為力行環保,香港從政府到社區再到市場,形成了多層次回收循環再利用體系,催生以「惜物、減廢」為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消費品再用文化風潮。
紡織品浪費帶來沉重環境壓力
現如今,紡織品浪費已成為香港不得不正視的環境問題。有機構調查顯示,受訪者每年購買約18件衣物,當中有四分之一穿著少於2次,四成人平均穿著每件衣物不過5次。
在GREEN LADIES店舖,隨便在衣架上取出一件衣物,都印有「時尚何價」的吊牌,下面標著不同的數字,其下一行小字,揭示著與這一個個數字相關的現實——「200:生產一件速食時裝只需7日至30日,但我們的地球需要200年才能把時裝製造出來的污染物完全分解」「1400:港人每年丟棄超過11萬噸紡織物,相當於每分鐘拋棄1400件T恤」……
「在這裡逛店,總會提醒自己不要買多了。」在附近一家公司上班的林小姐工餘常常會來這裡逛逛,「這家店雖然是二手衣服,但都比較新而且款式時尚。我現在買東西都會克制,自己的衣服也會捐贈,算是為保護環境盡點心意。」
再用文化得到更多認同
2013年5月,香港推出了「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倡導「惜物、減廢」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提出「將環保永續的文化融入全港市民的日常生活當中」。在環保意識日漸濃厚的今日香港,再用文化正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
在市民中頗有口碑的救世軍家品店是慈善組織救世軍以零售形式出售市民及機構捐贈物品的二手物品連鎖店,所擺賣的商品多為日常生活所用。
記者來到位於港島軒尼詩道的一家救世軍家品店,這裡主要經營鞋、手袋、衣物和家用物品。小店面積不大,顧客卻不少,櫥窗上寫著「愛與分享」和「環保助人購物體驗」的標語,牆上貼著「救世軍循環再用計劃」的最新一期活動。
正在店裡閒逛的陳女士說,她經常給救世軍捐贈舊物,家裡有什麼需要,也常常會到這裡看看有沒有合適的。「看中了,就要立刻下手。有一次,我看中了一個玻璃鍋,想轉一圈再買,結果就被別人買走了!」她笑著說。
深水埠鴨寮街跳蚤市場遠近聞名,這裡是電子產品愛好者淘寶的好去處。平日這裡人頭攢動,二手音響、數碼產品、電動工具、電子配件、家用電器應有盡有。而一些攤主在出售二手貨的同時,也掛出「收購」的招牌。記者在一家二手攤鋪站了不過十來分鐘,看到一名顧客買走了一台二手電風扇,另一名女士則買了一個二手炒鍋。
便捷回收體系助力
香港再用文化的興起離不開其便捷的回收體系。在灣仔公園周邊不遠處,記者看到兩個由環保組織設立的「社區舊衣回收箱」和一處由救世軍設立的回收點,居民可以很便捷地將自己的閒置物品送達。
在救世軍回收點,記者看到一個集裝箱模樣的大櫃子,裡面有碼放整齊的編織袋,而門口散落著大小不一的各種包裝袋,還有兩個塑料收納箱,裡面多為衣物,還有小推車、玩具和家居物品。
剛好來這裡捐贈衣服的彭伯說:「家裡的衣物和生活用品常有閒置的,放著佔地方,丟掉又可惜,送到這裡就可以幫到有需要的人,還能減輕環保壓力,使社會資源循環再用。」
數據顯示,目前救世軍全港舊衣回收箱接近800個,2018-2019年度共收到超過3475噸回收衣物,比上年度增加了約700噸。
香港環境保護署在官網上推出的「香港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使得二手交易網上即可完成,方式更為便捷,品類也更為豐富。記者登錄該平台看到,這裡有服裝飾品、圖書雜誌、電子電器、家居用品,還有古董收藏等,根據不同分類,圖片、價格、新舊程度一目瞭然。
「目前香港的二手物品交易形式眾多,主要分為銷售、交換和轉贈。」環保署發言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該平台推出至今,上載物品累計約11萬件,有超過15000件物品在平台成功交易,其中最熱門交易物品依次為家居物品、傢俱、電子及電器設備、衣服及飾物。
據環保署發言人介紹,截至今年4月30日,二手交易平台註冊會員數已超過36000人,網頁瀏覽量每天已達到24000次,相對運作初期,「使用量有顯著增加,社會上減廢回收風氣漸盛」。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