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上證指數30年來首次大修訂 「科創50」指數呼之欲出

2020-06-19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毛麗娟)為提升指數編製的科學性,增強指數的表徵功能,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中證指數有限公司19日宣布,將於2020年7月22日修訂上證綜合指數的編制方案, 「科創50」指數將於科創板開市一周年之際正式發布。分析認為,修訂上證指數將更充分反映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趨勢和增長特點,有助提振市場信心。

修訂方案包括3個重要點:將新股計入上證綜合指數的時間延遲至上市1年後,大市值新股可在3個月後快速計入;樣本選擇上,ST股將被從指數樣本中剔除;科創板股票將按照修訂後的規則納入上證綜合指數。

一位不願具名的證券界人士受訪表示,在不久的將來,上證指數也將代表我國的新興產業。他指,表面上看,市值排名前十的三個月內就能納入,似乎能編進去該指數的科技企業不多,但像BAT、中芯國際(已過會科創板)、美團、京東、拼多多等這種在美股港股上市的超級大盤股,幾千億的市值,只要回來上市,很容易就能被編進上證指數了。他認為,放在大周期來看,新興產業才是成長行業,股票才能漲。而對於大部分股民來說,上證指數才是真正的情緒指標。

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表示,近期關於資本市場改革的消息很多,科創板50成份指數行情將於7月23日正式發布,證監會發布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相關制度規則,全國股轉公司公布首批啟動公開發行的新三板擬精選層企業,這些都表明,一個權益投融大時代呼之欲出,看好後市A股表現。

和君資本禚曉龍分析,上證指數編製改革的意義在於:體現國家對資本市場的重視與呵護,未來配合完善退市制度,A股指數「長牛」可期;此外,加劇上市公司兩極分化,新的編制體系下優質企業權重可能上升,垃圾企業權重降低甚至被踢出指數,前者更受資金青睞,後者逐漸被市場拋棄。

指數表現和國內GDP增速完全不匹配

最近10年,上證指數表現弱於滬深300、中小板、創業板。上證綜合指數發布於1991年,基期為1990年12月19日,至今快30年了。從最近10年的表現來看,上證指數的漲幅僅為18.08%,遠遠落後於滬深300指數、上證50指數的52.02%、56.39%,更是大幅落後於創業板指數的131.88%;僅略高於深證成指的17.07%。

上證指數被熱議,在於指數表現和國內GDP增速完全匹配不上,2000年到2020年,GDP增長了10倍,而上證指數只漲了50%。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5月底撰文稱,近年來上證綜指表徵性不夠理想,股指與名義GDP規模的聯動性不夠理想,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國上市公司結構與宏觀經濟結構變遷未完全同步,宏觀經濟結構中金融以及傳統周期性行業的重要性有所弱化,而上市公司結構中的傳統行業占比明顯高於在GDP中的占比;網絡經濟、數字經濟、高技術經濟等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越來越高,而其中代表企業(如阿里、騰訊、華為等)均未在A股上市,高質量新興企業的缺失影響了股指代表性。

二是隨著企業生命周期變化,上市公司中微利或虧損類企業數量增多,且在經濟新常態下龍頭聚集效應更為明顯,上市公司內部盈利能力差距進一步拉大,而績差股沒有得到充分出清和退市,拉低了總體股指點位。

三是新股計入指數的時間存在不合理之處。一段時間以來,由於我國新股23倍市盈率限價發行,以及漲跌停板交易制度的安排,新股上市初期存在連續漲停、高波動的特點,近5年新股上市後平均連續9個漲停,個股在上市後第11個交易日的股價最高點計入上證綜指,之後進入漫漫熊途的下跌通道,對指數拖累明顯,中石油、中國神華是典型的例子。

四是加權方式的問題。1997年標準普爾提出自由流通股本概念,得到全球主要指數機構的廣泛認同和響應,並逐步成為指數加權的主流方式,部分綜指將總股本加權方式調整為自由流通股本加權,如日本TOPIX綜合指數、恆生綜合指數;主流的成份指數已基本均採用這種加權方式。我國A股部分大市值上市公司自由流通占比很小,有的甚至不足10%,從而導致上證綜指與以自由流通股本加權的其他上證系列指數偏離較大。尤其當市場出現二八或一九行情時,投資者抱怨「賺了指數不賺錢」。

責任編輯:之袁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