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習總收俄特別禮物:父親訪蘇照


http://news.wenweipo.com   [2013-03-29]    我要評論

資料:習近平外訪大事記

(2008年3月15日~2012年3月15日)

2008年6月17~25日

出訪朝鮮、蒙古國、沙特阿拉伯、卡塔爾、也門。

2009年2月8~22日

出訪墨西哥、牙買加、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巴西和馬耳他,過境斐濟。

2009年10月7~21日

出訪比利時、德國、保加利亞、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在比利時期間出席「歐羅巴利亞-中國藝術節」,在德國期間出席法蘭克福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

2009年12月14~22日

出訪日本、韓國、緬甸和柬埔寨。

2010年3月20~30日

出訪俄羅斯、白俄羅斯、芬蘭、瑞典,出席俄羅斯「漢語年」開幕式和中俄執政黨對話機制第二次會議開幕式。

2010年6月14~24日

出訪孟加拉國、老撾、新西蘭、澳大利亞。

2010年11月14~24日

出訪新加坡、南非、安哥拉和博茨瓦納。

2011年6月1~13日

出訪意大利、古巴、烏拉圭、智利,出席「意大利統一150週年」活動。

2011年12月19~22日

出訪越南、泰國。

2012年2月13~22日

出訪美國、愛爾蘭、土耳其。

主政地方,心懷天下

1991年,擔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曾與一位外商從夜裡10點鐘談到凌晨2點鐘,誠懇地講述福建的投資環境,包括當時有哪些條件還不是很好,但準備怎麼解決問題,怎麼積極配合。這位外商聽完後信心倍增,當時就表示願意跟其他合夥人在福清投資。

《環球》雜誌記者/樂艷娜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

這段話的大意是,天下的災難禍患,表面看來太平無事,其實有無法預料的隱患。如果只是坐視不管,隱患就可能變得無可救藥。

這段話語出自蘇東坡的《晁錯論》,習近平常把它掛在嘴邊。

在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崗位工作的20多年裡,從正定到廈門、寧德,從福州到杭州,再到上海,習近平的每一步,都居安思危,兢兢業業。

身在地方,他又心懷天下。為了推動地方開放發展,20多年間,習近平曾到多個國家和地區訪問考察,學習先進經驗,尋找合作機會,廣交各方友人。

正是這種放眼天下的格局與遠見,打開了與世界良性互動的新天地。

兩把「金鑰匙」

時至今日,習近平仍然保存著28年前自己的訪美日程表,上面寫著:1985年4月29日,艾奧瓦州政府辦公室,會見布蘭斯塔德州長。

那是時任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第一次訪美。當時,在許多中國人的腦海裡,美國還只是大洋彼岸一個遙遠而又模糊的國度。

這次訪問,可以說源於鄧小平開啟的中美地方合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後,鄧小平於1月底2月初訪美,在極為緊張的日程中,他擠出時間會見了17位美國州長。從此,中美地方合作蓬勃發展。

作為農業大省,河北省與美國中部農業州艾奧瓦州在1983年建立了友好省州關係。兩年後,習近平帶領石家莊市玉米考察團,抵達該州小鎮馬斯卡廷。

為更深入地瞭解、考察美國,習近平沒有住在酒店,而是住在德沃切克家中。他在這家兩個兒子的臥室裡住了兩晚,夜裡與他相伴的是一堆「星際迷航」的玩偶。

此行習近平結識了許多朋友:德沃夏克先生收到了習書記送的白菊花泡的藥酒,他說,這是他這輩子喝過的最烈的酒,他向中國客人回贈爆米花作為臨別禮物;全程陪同訪問的貝隆先生至今還留著習近平當年給他的名片;小馬戈林那時正好過生日,閤家慶祝之時,照片裡多了前來訪問的習近平……

這一幕也許最能說明當時訪問與考察的成功:艾奧瓦州州長布蘭斯坦德代表馬斯卡廷市,授予習近平榮譽市民的稱號,並贈送給他一把「金鑰匙」,寓意中美地方合作大門開啟。

在習近平回國後撰寫的報告中,大量引用了當地民眾的原話。他說:「美國人民和中國人民一樣淳樸、勤勞、熱情、友好,兩國人民之間共同語言很多,完全能夠成為互利合作的好朋友,好夥伴。」

2012年,與1985年的那次訪問已時隔27年,布蘭斯塔德第二次競選州長成功。巧合的是,在此任期內,他又在同一個小鎮上迎來了習近平。

此時,習近平已經擔任中國國家副主席,而中美之間,已有38對友好省州、176對友好城市。

與當年一樣,布蘭斯塔德又送給習近平一把「金鑰匙」。在接受鑰匙時,習近平說:「地方合作的大門一經打開,就再也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們關上了,相反,這扇門只會越開越大。」

而當年的老房東德沃切剋夫人,特意從千里之外的佛羅里達州趕來與老朋友相會。她的話語,反映了習近平當年訪美在美國人眼中的意義:「您是我們最早接觸的中國朋友。儘管之前對中國人民存有疑慮,但和您相處後,我們對中國人民的一些負面看法就隨之消失了。」

中美建交之初,鄧小平說:「現在兩國人民都在握手。」

今天,兩國人民的手應該會握得更緊。

「跟蹤」外商

1985年6月,履新廈門擔任副市長的那一天,是習近平32歲的生日。

當年2月,國家正式批准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三角地區11個縣(區)開闢為經濟開發區。6月29日,國務院批准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廈門全島,並逐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此前從未到過福建的習近平,所見到的與預想有反差。廈門並沒有他想像中那樣開放和先進,特別是從基礎設施和市容市貌來看,「確實比較落後」。

從那一天起,習近平開始了在福建17年的政治生涯。從廈門、寧德再到福州,從副市長到省長,他和同事們共同努力帶動了福建在全面改革開放後的蓬勃發展——全省經濟由全國第22位上升到第10位。

這17年裡,有關習近平外事活動的文字記錄並不多,不過,從簡單的日程安排報告和媒體的隻字片語中,依然可見「習式外交」的軌跡。

習近平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廈門的每一個重大外資項目都會有一個市領導「跟蹤」,而且實行的是24小時全方位服務,任何時候都可以找到相應的部門、人員。

1991年,擔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曾與一位外商從夜裡10點鐘談到凌晨2點鐘,誠懇地講述福建的投資環境,包括當時有哪些條件還不是很好,但準備怎麼解決問題。這位外商聽完後信心倍增,當時就表示願意與其他合夥人一道在福州市下轄的福清投資。

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強調,開放是福建的生命線。「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領導的重視、認識和關心很重要,所以這已經是我們全省各地的一種經驗,建立重要項目的領導責任制,大家都去在引進外資方面抓重點,抓關鍵。」

這種「重視、認識和關心」,並沒有局限於針對外商,習近平也努力把每一次外事活動作為交朋友的場合,對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體貼入微。

1992年8月21日,一架波音737飛機落在福州。這架客機上載有兩位不同尋常的乘客——僑居美國的伊麗莎白·嘎登勒和《啊,鼓嶺!》的作者鍾翰。

嘎登勒一家與中國的聯繫跨越了四代人,歷時一個多世紀。嘎登勒先生生前是美國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父母曾是駐華人員,他的童年是在福州度過的。福州的鼓嶺曾給他留下特別難忘的印象,在辭世之際,他還不斷地念出「Kuling,Kuling……」但嘎登勒太太不解其意。

後來,嘎登勒太太結識了中國留美學生鍾翰,並將這個故事講給他聽。經過數年查證,鍾翰從教授留下的郵票上,發現了「福州·鼓嶺」的郵戳,Kuling之謎終被解開。

這個故事,以《啊!鼓嶺》為名,被鍾翰寫下,並投給了《人民日報》舉辦的《海外記事》徵文比賽。

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看到此文後,第二天便瞭解了鍾翰的情況,並邀請他陪同嘎登勒太太訪問福州。

二人抵達福州的當晚,習近平為嘎登勒太太接風:「我相信,這個感人故事,將在福州以至更大範圍內廣為流傳,將激勵更多的人為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友好繼續做出努力。」

由此,一段佳話得以延續。

「知道怎樣攻破球門的人」

2006年9月,時任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訪華。行程僅有4天,他將第一站設在了杭州。據他自己說,這是因為習近平是老朋友,兩人「私人關係尚好」。

保爾森此前曾擔任高盛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並多次訪問中國。2006年5月,紐約舉行「美國·中國浙江周」期間,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考察了包括高盛集團在內的一些美國大企業和財團,並與其高層有過廣泛接觸,當時,他還與保爾森定下了杭州之約。

9月,習近平在西湖國賓館會見了保爾森。

這裡曾是1972年中美談判的所在地。兩人共同參觀了當年中美草簽上海聯合公報的八角亭,並在湖邊的「水繡雲錦」石牌樓和「水竹居」涼亭前合影留念。

保爾森說:「我在最好的季節,來到了這座最美麗的城市。」英國《泰晤士報》在後來的報道中援引了保爾森對習近平的評價——他是「那種知道怎樣攻破球門的人」。

其實,許多現任或前任外國領導人及政要對習近平的印象,來源於他在浙江任職時的作為。

2002年,結束在福建17年工作後,習近平到浙江任職代省長。他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進一步加大浙江的對內對外開放力度,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蓬勃發展充滿生機的浙江再裝上一個強大的「動力輪」。

為此,習近平在浙江推行多項措施,接軌上海,並頻頻主動與外國駐滬機構取得聯繫。韓國、新加坡、法國、芬蘭、英國、美國等國都派員到浙江省駐滬辦,商討與浙江在農業、建築業、液化氣碼頭、綠色農藥等方面的合作。這一渠道為浙江帶來了不少經濟合作發展機會。比如,2003年3月27~28日,上海舉辦「菲中攜手」國際會展時,菲律賓駐上海總領事館便將邀請函直接發給了杭州各媒體的相關記者。

習近平也親自帶團到國外訪問,舉辦各種投資說明會及招商引資會。烏克蘭、老撾、愛爾蘭……都留下過他的足跡。

2005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帶著代表團前往首爾舉行投資說明會,中韓雙方共簽約40個項目,總投資達11.68億美元。在那次訪問中,他還馬不停蹄地考察了SK、曉星、LG和三星等四家企業,並就這些企業在浙江的投資項目和今後的長遠合作進行商談。

而他與現任韓國總統樸槿惠的相識,也始於那次出訪。

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當時樸槿惠還是韓國大國家黨的代表,中韓雙方的午宴原定為一個小時,結果進行了兩小時才結束。原因是習近平向她詳細詢問了有關韓國前總統樸正熙和「新村運動」的情況。

那一次訪韓,被習近平打動的不止樸槿惠一人。據韓國國會議員、時任韓中親善協會會長的李世基回憶,他陪同習近平參觀了濟州島的徐福公園,印象深刻。他覺得習近平是一位平易近人、心胸寬廣、品德高尚的人,將會領導中國繼續前進。

「生命中經歷了許多考驗和磨難」

2007年3月24日,寧波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正式揭牌,習近平以一封賀信的形式,履行完他作為浙江省委書記最後的公務活動。隨後,他赴任上海。

儘管在滬工作的時間不長,但他遇上了一件大事——2010上海世博會的籌辦。

這是一件考驗上海舉辦大型國際活動能力的大事。對於這件大事,習近平有自己的考量。

2007年8月,上海世博會倒計時1000天時,習近平接受了中央媒體的採訪。他說,根據國際慣例,世博會是國家舉辦、城市承辦的全球盛會。因此,2010上海世博會是國家行為、中國機遇。世博會雖然是在一個城市舉行,但它代表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整個國家,要動員的不僅是一座城市的力量,而且是整個國家的力量。

他還詼諧地表示,論菜系中國原來就有「八大菜系」,絕對不僅僅是上海風格;中國辦世博會,靠上海一家不行,而是要通過上海展現中國的形象。

著眼全國、面向世界,讓他贏得了全世界的認可和讚許。

2007年,在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離開上海時,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談起了對他的看法:「在我與他會面的一個小時中,我發現他是一個有想法的人,生命中經歷了許多考驗和磨難。你知道他有7年的時間下放到農村,在福建17年後才到浙江,然後去上海。他有強大的感情自制力,不會讓個人的不幸和苦難影響其判斷。」

資料:「中國夢」:兩個機遇

——習近平的國際視野

《環球》雜誌記者/樂艷娜

從地方成長起來的習近平,具有寬廣的國際視野。他認為,中國與世界已成為利益共同體,「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習近平指出,世界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中國不僅是合作共贏的積極倡導者,更是合作共贏的切實踐行者——所以,不論是在福建還是在浙江、上海,他都積極致力於中外雙贏。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說,習近平之前的外交實踐以及他的這一表述,表明中國會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與世界良性互動、互利共贏。

習近平認為,國與國友好的基礎是否紮實,關鍵在於人民友誼是否深厚——所以,他關心中外人民生活的細節,為外國人、僑胞提供切實可靠的服務。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助理、美國所所長袁鵬認為,習近平的這一觀點體現出鮮明的「外交為民」特色。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使國家更加富強,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斷發展起來的力量更好地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正是中國外交的立足點。

習近平提出,「我們的事業是向世界開放學習的事業」,中國將「更加注重學習吸收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國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所以,他重視向外國取經,同時努力將中國的優秀文化成果展示在世界面前。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認為,習近平的這一闡述,是對他「兼容並蓄」外交理念的繼承與發展,也是新的宣示,反映出其外交思想越來越成熟。



上一頁123

習近平「金磚」之旅
      責任編輯:蘇萊
李小林陪同習近平訪俄非後訪日      [2013-04-01]
專家:習近平訪非回應殖民指責      [2013-04-01]
習近平出訪曾連續工作15小時      [2013-04-01]
習近平伉儷返國:累並快樂著      [2013-03-31]
專家:習總出訪未改變外交格局      [2013-03-31]
習總倡新型大國關係 各國盤算      [2013-03-31]
彭麗媛稱與習近平一見鍾情      [2013-03-31]
國際社會高度評價習近平「金磚」之旅      [2013-03-31]
習近平結束四國之行 30日回國      [2013-03-30]
習近平年輕時看國足曾憤怒離場      [2013-03-30]